IPD跨不过的坎:组织文化

朋友公司在推IPD,结果推行了半年多,现在已经没人提了

他说公司花了大价钱请咨询公司做培训,各部门也抽人组了跨职能团队,但就是推不动

最有趣的是,领导在大会上说要全力支持,可私下里每个部门还是按自己的KPI来做事

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美国第一次接触IPD时的情景,那时候这个方法在美国企业界可是风光无限

集成产品开发的核心是把市场、研发、制造等部门拉到一起,从产品规划阶段就开始协同工作

理想很美好,但现实往往很骨感

你知道吗,美国企业推行IPD都困难重重,更别说在中国了

组织文化这个东西,看不见摸不着,但威力巨大

就像水,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,可一旦你想改变流向,就会发现阻力无处不在

中国企业普遍有个特点,就是领导说了算

表面上看这有利于推行变革,实际上恰恰相反

因为领导的支持往往是阶段性的,而文化变革需要持续投入

今天领导重视,各部门都配合;明天领导关注其他事情了,大家就回到老路上

而且中国企业的部门墙特别厚

研发觉得市场不懂技术,市场觉得研发不接地气,制造又觉得前两者都在瞎指挥

这种思维定式不是靠开几次会、写几份文档就能改变的

我认识的一位在华为工作过的朋友说过,IPD在华为能推行成功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任正非的强力推动

但即便如此,也花了近十年时间才真正落地

有多少企业有这样的耐心和决心

更关键的是,IPD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协作文化

而在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金字塔结构里,等级观念根深蒂固

跨部门会议上,职位高的说话,职位低的听着,这怎么可能是真正的协作

美国企业好歹还有相对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文化,中国企业的管理更多依赖于个人权威
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规模

完整的IPD框架需要大量文档和正式评审,对中小企业来说负担太重

可简化版的IPD又失去了它的核心价值

这就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

其实看看现在流行的敏捷开发方法,你会发现它们在某些方面正好解决了IPD的痛点

敏捷更注重实际产出而不是文档,更强调小团队的自组织而不是严格的流程

这可能也是为什么IPD在美国逐渐被替代的原因

当然,我不是说IPD完全不适合中国企业

只是觉得在引入任何管理方法时,都需要考虑文化适配性

就像穿衣服,再好看的设计,不合身也是白搭

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我们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产品开发之路

既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经验,又扎根于本土的文化土壤

这条路可能不太好走,但值得探索

你觉得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