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me-fi的浪潮席卷而来,在我看来,它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:产品激励机制正从肤浅的奖励转向深层次的行为驱动,这才是未来产品的黄金法则。许多人视Game-fi为投机泡沫,就像2021年Axie Infinity的SLP代币狂潮——用户为赚钱而玩,却忽略了可持续性,最终泡沫破灭。但我认为,这恰恰暴露了主流机制的缺陷:奖励只是诱饵,行为才是鱼。如果我们不反思,就会重蹈覆辙。
作为产品经理,我曾在创业公司设计过社区平台,也目睹大厂如何滥用游戏化。B.J. Fogg的行为模型强调动机、能力和触发三者缺一不可,可太多Game-fi项目只堆砌代币奖励,忘了内在驱动。Daniel Pink在《驱动力》中警告,过度依赖外部奖励会削弱内在动力——Robinhood的gamified交易界面让投资像游戏,却助长了冲动行为,引发监管风暴。讽刺的是,这种‘奖励至上’思维像糖衣毒药,甜一时,苦一世。
然而,游戏化思维在教育、金融和社区产品中绽放光芒。Duolingo用每日打卡和徽章系统驱动学习习惯,不是靠金钱,而是成就感激发的内在行为;金融科技如Revolut引入挑战任务,鼓励储蓄而非投机;社区产品如Reddit的karma机制,从奖励转向贡献驱动,培养归属感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醒我:ESG不是装饰,产品设计必须嵌入社会责任。例如,我参与过一款碳中和app,用游戏化积分激励用户减排——奖励是起点,行为变革才是终点。
放眼未来,我担忧Game-fi的泡沫循环,但更期待创新。Web3技术崛起下,行为驱动能重塑经济:当奖励变成习惯,我们是否在培育更负责任的人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