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:现在搞饥饿营销越来越难了
让我想起去年某手机品牌发售新品时,特别设置了预约抢购环节,结果发现年轻人根本不买账
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曾经那么有效的营销手段,现在却渐渐失效了
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饥饿营销本质上是在利用人们的稀缺心理
当人们觉得某样东西数量有限、机会难得时,购买欲望就会大大增强
但有趣的是,这种心理机制在不同代际的人群中,效果差异非常大
80后、90后这一代人,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中国从物资匮乏到逐渐丰富的转变期
小时候想要什么东西,往往要等很久才能得到,或者根本得不到
这种童年时期的物质匮乏感,会在潜意识里留下深刻的印记
等到他们工作赚钱了,看到限量版、首发款这些字眼,就特别容易冲动消费
仿佛在弥补童年时期的遗憾,证明自己现在有能力获得想要的东西
我有个朋友就是典型的例子
他小时候特别想要一台游戏机,但父母觉得影响学习一直没给他买
现在只要看到限量版的电子产品,哪怕价格再高也要想办法入手
他说每次买到限量款,都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
但00后的成长环境就完全不同了
他们出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,从小物质条件相对充裕
想要什么基本都能得到满足,很少体验过真正的物质匮乏
所以当他们看到饥饿营销的套路时,第一反应往往是:为什么要抢
这种代际差异真的很耐人寻味
作为产品经理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,当目标用户发生变化时,营销策略应该如何调整
也许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心理触点,而不是继续依赖过去的成功模式
毕竟,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,才是做好产品的根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