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拟与增强现实在产品体验中的破局点,在我看来,从来不是技术本身的华丽表演,而是它能否真正戳中用户痛点,让虚拟与现实无缝交融。太多人追捧VR/AR的酷炫,却忘了问:这玩意儿能解决啥实际问题?我见过无数产品经理沉迷于元宇宙的幻想,结果呢?用户只当是场短暂的烟花秀。作为拿过联合国CIFAL中心UCPM和UCAM证书的老兵,我在大厂和创业公司都折腾过AR/VR项目,老实说,技术再牛,不接地气就是自嗨。
质疑主流声音?当然要干。Geoffrey Moore在《跨越鸿沟》里说,创新产品得先过早期采用者关,可VR/AR卡在这儿太久了。Oculus就是个好例子:Meta砸钱搞沉浸式社交,设计策略是打造封闭生态,用户戴着头盔玩虚拟聚会,但体验太累人,谁天天愿意当“头盔侠”?结果呢,用户增长乏力,成了小众玩具。反观Magic Leap,吹得天花乱坠,说要颠覆AR空间计算,设计策略聚焦高端硬件,可技术不成熟、定价离谱,活脱脱一场泡沫秀——还记得他们CEO Rony Abovitz的豪言吗?现在只剩笑话。
辩证来看,Snap AR Lens却破局了。设计策略聪明得很:轻量化社交滤镜,让用户在手机上点点就玩转AR,比如试戴虚拟太阳镜或环保主题滤镜。这抓住了移动端优势,把AR变成日常小确幸,用户黏性飙升。为啥成功?因为它没学Magic Leap的浮夸,而是扎根真实需求——社交互动。当然,也有反对派:像哈佛教授Clay Christensen的创新窘境理论,警告VR/AR可能被更简单的替代品干掉。但在我看来,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,AR在教育或医疗中的潜力巨大,比如用虚拟培训减少碳足迹,我在创业时就试过AR环保教程,反响不错。
宏观上,疫情加速了数字转型,VR/AR本可借势起飞,却常因忽略人性化设计栽跟头。未来?我既担忧隐私泄露成定时炸弹,又期待它在可持续产品中发光——想象AR指导垃圾分类,不比干巴巴的说明书香吗?结尾了,问问各位产品老炮:当技术热潮退去,VR/AR是会沦为过气明星,还是真正成为改变世界的杠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