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看来,端到端客户旅程设计是现代产品经理的生死线,它要求我们从获客到召回,打造一条无缝的用户体验链。但现实是,太多同行还在玩单点触达的游戏——盯着CAC或DAU指标沾沾自喜,这简直是产品界的自欺欺人。我经历过创业公司和大厂的厮杀,深知这种碎片化思维只会让用户流失如洪水,企业却在数据泡沫中狂欢。
然而,主流观点总鼓吹单点优化高效快捷,比如某些KPI驱动的PM认为激活率就是一切。我大胆质疑:这难道不是短视的陷阱?想想亚马逊Prime的成功,它从获客(广告精准引流)到激活(一键订阅)、留存(影视音乐捆绑)、召回(个性化优惠),构建了全链路闭环——数据证明其用户LTV提升30%。反观那些只做表面功夫的产品,如某快消App只顾拉新却忽略售后,结果召回率暴跌,用户骂声一片。Don Norman在《设计心理学》中强调“体验是旅程,不是点”,我深以为然;但我也辩证看待,部分学者如Peter Drucker的管理理论侧重效率,可效率不等于体验完整性。
如何构建全链路框架?核心是数据驱动和用户中心。获客阶段,用SEO或社交广告精准定位;激活时,设计傻瓜式onboarding流程;留存靠持续价值输出,比如我在AI产品中融入ESG元素(如碳足迹追踪),提升用户粘性;召回则需智能算法触发win-back活动。记住,这框架必须置于AI革命和可持续发展浪潮中——联合国SDGs要求产品创造长期价值,而非榨取短期利益。
讽刺的是,许多PM还在用Excel表格拼凑旅程,却忘了用户是人,不是数据点。我的创业教训是:一次糟糕的召回设计让老用户集体叛逃,损失百万。未来若只重获客轻留存,我们真能扛住ESG审计风暴?问问自己:当用户旅程断裂时,产品价值还剩几毛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