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刻准备着:第二份工作

职场的真谛就是无时无刻要为第二份工作做准备。无论是第二份工作是明天,还是十年后。

这绝非制造焦虑,而是产品经理必备的生存法则。记得LinkedIn创始人里德·霍夫曼在《联盟》中警告过: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本质是「阶段性共生」。去年某大厂裁员30%产品团队时,那些只精通单一业务线的同事瞬间沦为沉船上的乘客。反观我认识的一位AI产品总监,她在传统电商如日中天时就自学气候科技,今年顺利跳槽到碳管理SaaS领域——这就是「T型人才」理论的残酷实践:横向技能决定抗风险能力,纵向深度定义市场价值。

五年前我在大厂主导支付系统时,业余报读联合国UCPM证书,还坚持每周研究ESG报告。知道的同事们笑称「不务正业」,直到欧盟突然出台碳足迹披露新规,我立刻带领团队开发出合规模块。这个案例印证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预言:「未来属于终身学习者」。尤其在AI重构产品形态的当下,守着过时的PRD文档就像在泰坦尼克号上擦拭银器。

创业公司经历更让我看清真相:当资本寒冬冻结HC,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带着「第二份工作思维」的人。他们用业余时间积累的区块链知识或循环经济案例,往往在关键融资时刻成为破局筹码。讽刺的是,这种「职场游击战」策略反而催生了最创新的可持续产品——毕竟被迫跨界的视角最能发现市场裂缝。

当GPT-5可能淘汰半数原型设计工具时,你确定现有技能足以支撑十年?或许该问问自己:此刻电脑里藏着的,究竟是下一份工作的入场券,还是职业坟墓的掘土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