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健康产品:遵循医疗法规与临床验证流程


在我看来,数字健康产品必须死死抓住医疗法规和临床验证这根救命稻草,否则就是玩火自焚。市面上那些鼓吹AI诊断或健康监测的应用,动不动就标榜颠覆医疗,可实际呢?许多初创公司像脱缰野马,急着上市,却把FDA和CE认证当绊脚石。我认为这简直是行业笑话——创新再炫酷,用户安全不能赌。数字健康不是儿戏,而是人命关天的战场。

回顾Theranos的惨剧,伊丽莎白·霍姆斯用虚假数据忽悠投资者,结果害人害己,这不就是忽视临床验证的代价?反观Apple Watch心电图功能,乖乖走完FDA严苛流程,才赢得用户信任。FDA认证要求软件作为医疗设备(SaMD)必须证明安全有效,CE认证在MDR框架下强调临床评估,两者都像产品开发的护城河。但这里有个讽刺点:不少产品经理视法规为创新枷锁,却忘了真实世界数据(RWD)这把双刃剑。RWD来自实际使用,能加速验证,比如FDA鼓励用患者日常数据补充临床试验;但若滥用,就像给产品贴假标签——数据质量差,结论就成泡影。

辩证来看,支持派如哈佛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,说颠覆式创新需打破常规;可反对派如FDA前局长Scott Gottlieb,坚称法规是安全网。我曾在创业公司搞可持续健康App,融合ESG原则时,深有体会:跳过CE认证想速成,结果用户反馈数据不准,差点砸锅。这让我反思,法规不是敌人,而是伙伴——它能帮产品在数字健康浪潮中站稳脚跟,尤其在COVID-19后,全球健康危机催生技术爆发,但乱象丛生。

展望未来,我担忧监管滞后会让黑天鹅事件频发;却期待RWD结合AI,开启精准医疗新纪元。作为产品人,我们真能只顾速度,不顾安全底线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