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看来,情境感知产品正在重塑人机交互的底层逻辑,但这股技术洪流里裹挟着危险的泡沫。当智能家居在你进门瞬间调节灯光温度,当车载系统预判疲劳驾驶自动降速,表面看是科技温情脉脉的拥抱,实则藏着产品经理必须警惕的潘多拉魔盒。
主流观点总爱鼓吹传感器与AI联袂创造的「无摩擦体验」,可特斯拉Autopilot误判路况导致的13起NHTSA立案调查,亚马逊Alexa因误解婴儿啼哭而深夜播放重金属音乐的投诉案例,都在撕碎这个童话。人机交互教父唐纳德·诺曼早警告过:「自动化程度越高,事故后果越致命」,可惜在资本裹挟下,产品团队正把用户当作训练算法的活体标本。
上周和某智能家居创始人喝咖啡时,他得意展示新研发的毫米波雷达:「现在连你心跳变化都能捕捉」。我反问他是否记得Google Nest温控器泄露用户性生活时间表的丑闻——那款曾获TIME年度发明的产品,最终因隐私漏洞变成卧室里的间谍。欧盟GDPR去年开出的26亿欧元罚单像一记耳光,提醒我们科技伦理从来不是可选项。
更讽刺的是,某些「主动服务」正在制造新麻烦。我参与设计的车载健康监测系统本意是预防突发疾病,测试中却因误判司机紧张情绪,在高速路突然启动紧急停车,差点引发追尾。这印证了MIT教授雪莉·特克尔的洞察:「当科技试图扮演上帝,人类反而沦为系统BUG」。
真正的产品智慧或许该向日本厕所学习。TOTO卫洗丽仅在检测到人体靠近时才亮起夜灯,水温调节永远保留手动开关——这种克制的智能,比那些全天候扫描客厅的智能音箱更懂尊重边界。毕竟最好的服务不是预知一切,而是知道何时该保持沉默。
当算法比家人更早察觉你的抑郁倾向时,我们究竟在收获便利,还是在典藏灵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