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放式创新大赛:如何组织 Hackathon 并产出可落地方案


开放式创新大赛听起来很炫酷,对吧?但在我看来,太多 Hackathon 只是场热闹的派对,结束时留下一地代码垃圾和未落地的梦想。我认为,组织者必须从狂欢转向严谨,才能让创意真正开花结果。否则,我们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,制造一场虚假的创新秀。

主流观点总吹捧 Hackathon 是开放式创新的魔法棒,比如 Henry Chesbrough 的理论说它能打破企业壁垒。但作为亲身组织过多次大赛的产品经理,我质疑这种乐观。许多公司像 Meta 那样,把 Hackathon 当速食面——快速煮出点子却消化不良。记得那次创业公司经历吗?我们搞了个 AI 主题大赛,80% 的方案因缺乏可持续性而夭折。专家如 Clayton Christensen 的创新理论警告过:盲目追求速度会忽视长期价值。产品经理们,你们觉得这公平吗?开发者辛辛苦苦编码,结果却成了管理层汇报的装饰品。

别误会,Hackathon 能产出金子。Google 的 Gmail 原型就诞生于此,证明其潜力。但关键在于流程结构化。以我的经验,从命题到孵化,必须像火箭发射一样精准:命题是燃料,聚焦真实痛点如 ESG 目标;评审是导航系统,加入可行性评分;孵化是着陆点,整合产品团队商业化。例如,在联合国证书训练中,我强调命题紧扣可持续发展——比如“用 AI 减少碳足迹”,评审时邀请外部专家,确保方案可扩展。

讽刺的是,有些组织者只顾披萨和红牛,忘了创新是马拉松不是短跑。未来呢?AI 时代来袭,Hackathon 若不变革,只会沦为过时玩具。产品经理们,你们准备好把这场游戏变成真正的创新引擎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