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做好创新内训?

企业创新内训,培训经理往往吃力不讨好。这里的症结在于:表面的问题和真正的问题往往是不一样的。

表面上,我们关注很多实际问题,像:给谁培训?产品经理,程序员还是设计师?课程内容是否贴合业务,对接战略?师资是否有资质?教学方法是否有特色?如何量化培训效果?

但实际上,真正的问题是:我们只知道创新有问题,但问题在哪里,我们并不知道。如果真的知道,我们就不需要借助外力来培训了,是吧?

但问题在于,组织的流程是按照“我们都知道”来设计的。也就是说,只有我们知道创新哪里出了问题,创新培训才能在组织中真正有效地实施。这是悖论。但恰恰也是企业中普遍的问题。而且组织创新问题越严重,这个现象也就越突出。

要破解这个难题,其实有一个超级简单的方法,就是承认自己不知道。我们先要承认组织内部暂时没有能力,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更重要的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,也就是不能确定问题。一旦我们做到这点,“未知的未知”就变成了“已知的未知”。而后者的处理通常要比前者明显简单。

对于创新这类“已知的未知”,正确的做法是先明确愿景和目标。这一步需要由内部来完成,也必须由内部来完成。但随后则需要借助外力。由于组织内部无法定位问题,所以需要运用外部资源来确定问题。也就是找医生看病。

但不用担心,即使面对着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,大多数组织依然会有成熟的流程,去尝试运用外部资源来处理这类问题。此时,就进入组织相对熟悉的舒适区了。

但也有组织会担心。我们找错医生怎么办?实际上,这个问题可以忽略不计。对组织而言,创新乏力,包括产品失败的危害,通常至少是千万级别以上的,远远大于一次培训失败的成本。即使运气不好,开始挂错了号,大不了重新挂号。而且,资金宽裕的话,可以先挂个专家号。对吧?

常言说得好。久病成良医。看病不仅是治疗过程,也是患者学习疾病的过程。组织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其实也差不多。创新是疑难杂症,需要积小胜为大胜。这里的原则是,不要寄希望于一次把病看好。我们知道,创新的关键是允许犯错,治疗创新也是同样。

最后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:某世界500强企业,在 2023财年曾遭遇“三重拐点”:传统业务销售萎缩12%、新业务收入占比不足8%、研发人均产出下滑15%。高层承认,团队并非缺执行力,而是不清楚下一个利润引擎在哪里。CEO亲自主持一期“问题澄清会”。他直接写在白板上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创新停滞的原因是什么?”这让HRBP能名正言顺地跳出传统“点餐式”课程采购,申请到“外部诊断预算”。

而后,公司采用了外部咨询公司提出的方案,他们首先制定了ESG变革战略,并自上而下推动可持续产品的开发。同时引入了联合国“可持续发展创新课程”体系。在整个财年中,公司逐步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培训,涵盖了产品经理、用户体验、引导师、行为设计、敏捷项目管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,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创新培训能力建设体系。

为了确保培训效果,公司还制定了一项激励政策:将获得联合国创新证书与员工年度绩效考核挂钩。这些举措调动起了员工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,迅速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。随后,公司在AI模型等前沿领域的创新产品出现爆发,成功扭转了业务颓势,不仅稳固了市场地位,更重新确立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