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氛围编程”?

氛围编程 / 氛围编码,是“vibe coding”目前比较常用的中文翻译
这个术语由Andrej Karpathy2025 年 2 月提出并走红,随后被Merriam-Webster收录在“Slang & Trending”。
英语俚语vibe(s)来自vibration(振动)的省略,20 世纪 60 年代起表示“气场、感觉、氛围”。主流词典都把它释为“可感知的气氛/感觉”
“vibe coding”不是单纯指“写好代码”的感觉,而是以“感觉/效果”为导向与 LLM 交互:用自然语言描述→模型生成→只看运行结果与工具反馈→继续改。人不细读/不审核代码本身,关注“成不成、好不好用”
Karpathy 的表述强调“完全顺着 vibes 来,把代码本身‘忘掉’”,媒体与开发者据此用“vibe coding”来概括这类聊天式、结果导向、少关注代码结构的编程方式
技术媒体与从业者对这一名称的边界解释也逐渐形成共识:如果你仍然审阅与理解每一行 AI 产出的代码,那就不是“vibe coding”,只是“用 LLM 辅助写代码”
vibe coding”实际上意味着软件工程的一次新革命,是一次范式的改变
传统软件工程许多根深蒂固的思想,比如测试驱动开发,软件架构等,都可能会改变甚至被丢弃
软件不再是“珍贵”的,而像一张白纸,可能只是随手写写,用一次就扔掉,不需要测试,不用架构,不用维护,只需要输出结果
更重要的是,它将是一次平权运动。如果软件开发是一间房子,它的天花板上升了,但地板也会下降。越来越多的普通人,管理人员/业务人员会像写文章,聊天一样开发程序/微程序
软件架构将变成软件生态,由大量小型、自治的代码单元组成,这些单元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与通信机制自组织协作。它们像微生物一样可复制、可替代、可演化,整体系统的功能与智能由局部交互中涌现,而非自上而下设计。普通业务人员可借助 AI 生成或调整这些单元,从而参与系统的动态演化,而专业人员的角色将从编写代码转向设计生态规则、治理演化边界与保障系统稳定性,成为数字生态的架构师与进化监管者。
实际上,这场革命已经开始,国内一些领先的机构如全才已经推出了“vibe coding”的培训和认证。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/非技术人员加入这场技术革命。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