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二十年的产品生涯中,见过太多聪明人做出愚蠢决策的时刻。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·M·奇波拉的经典著作《人类愚蠢基本法则》——这本薄薄的小册子,在我看来比许多厚重的管理学著作更能解释商业世界的荒诞。
奇波拉以辛辣的笔触揭示了愚蠢行为的五个铁律。第一条法则就足够震撼:每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低估了社会中愚蠢个体的数量。想想那些失败的产品发布会吧,团队里竟然没人发现那些显而易见的漏洞。
第二条法则指出,某人愚蠢的概率与其其他特征无关。我见过哈佛MBA出身的产品总监做出灾难性决策,也见过初中毕业的创业者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。学历、职位、经验,都不能保证一个人不犯傻。
第三条法则最致命:愚蠢的人就是在对他人造成损失的同时,自己也没有获得任何收益,甚至可能也在承受损失的人。这让我想起那些为了KPI疯狂堆砌功能,最后把产品做得臃肿不堪,既伤害用户体验又拖垮团队的案例。
第四条法则揭示了我们最大的盲点:非愚蠢的人总是低估愚蠢个体的破坏力。那些认为“这么明显的错误应该不会有人犯”的产品经理,往往会在项目复盘时追悔莫及。
第五条法则最令人不安:愚蠢个体是所有人中最危险的一类。比起恶意破坏者,愚蠢的决策者往往带着好心办坏事,这种无意识的破坏反而更难防范。
在如今这个AI当道的时代,这些法则显得尤为刺眼。我们开发了那么多智能系统,却依然无法避免人类自身的愚蠢。作为产品人,我们是否也在某个时刻成为了奇波拉笔下的“愚蠢个体”?当我们在产品评审会上固执己见,当我们对用户反馈视而不见,当我们为了赶进度而牺牲产品质量时——我们离愚蠢只有一步之遥。
下次当你又要做出一个重要产品决策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个决定,会不会正好印证了奇波拉的五大法则?